郝建秀:“科学工作法”的开始

日期 : 2024-01-26 21:16:58 |   作者: 雪尼尔纱}

产品描述

  青岛是中国近代以来重要的纺织基地,历经战火,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,为尽快恢复生产,各纺织厂不计年龄,连年招工。当时年仅13岁的郝建秀也加入其中,她是家中老大,身后还有8个弟弟妹妹,只读了四年小学就必须辍学,靠捡煤渣、挖野菜、赶小海贴补家用。赶上招工的机会,她当上青岛第六棉纺织厂细纱甲班的值车工,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纺织工人。

  对于年少的郝建秀来说,纺纱技术并不简单。正式上岗前,要学习找线头、接线头。郝建秀不是把线头接粗了,就是手被线割得血淋淋。据她回忆,她只有靠坚持不懈地练习。在厂里,她利用空闲时间练;回到家,她就拿着妈妈缝衣服的线接着练。

  三个月后,郝建秀成为正式工,走进车档,被安排了自己的机器,要她看纺车。在她看来,那仿佛是另一个世界,之前的训练只是其中一个环节,纺纱工作包括接头、换粗纱、扫地、运木管盒子、打拉板、经车面、清洁工作等多个方面。

  “我观察到老工人换粗纱的时候,是把两头的纱互相抱住,然后用大拇指和食指一捻就成了,而且很快,也不空头。”粗纱进行细纺时,由于纱线断头而卷绕在皮辊上,会产生棉纤维的废料,名为“皮辊花”,工人们称其为“白花”,一两皮辊花当时的价格等于三碗白米饭。纺纱的效率,是生产成品与控制废料之间的平衡。郝建秀曾回忆,能够有计划地支配工作,纺的纱的产量质量一定会好,看车能力也能很快提高,也不忙乱。“我开始从看300个锭子到400个锭子,白花减少了,也摸着车子的底的时候,行政上又规定,要在一段时间内做完车子上的清洁工作。我怕这一段时间,顾了这头落了那头,把我忙得没头没脑。在这一段时间内白花出得特别多,别的需要随手做的清洁工作也不理它了,断的头也就更多了。”

  为避免犯错,郝建秀起初想到的办法是提前上班,先把做得慢的清洁工作做好,再上车做活儿。可问题并未解决,“要是做得这么早,等到行政上检查清洁的时候,先做的不就又脏了吗?”她开始琢磨工作流程本身——因为清洁工作是用时最多的部分,这就需要从其他工作中挤。

  在车间工作了两年,郝建秀核计了一下,她干每一个动作都围着车子转,每一转就需要用两三分钟的时间;要是车上的断头多,用的时间还要更多,这样白浪费了不少时间。如果能把几个动作合起来干,一定会省下很多时间。于是她一上车,除了接头外,还带着做其他清洁工作。她打着擦板巡回车子,碰到断头就接上,看到空或是将要空的粗纱管就伸手换上。

  所谓“巡回”,便是工作时来来走“之”字形的路线,把纺织和清洁工作串联在一起。这种方法让郝建秀开了窍。而因为车子上的断头有时多有时少,她在清洁皮辊的时候,要一直地抬起头来看看车子上有没有断头,断多少,留心车板上的飞花,乃至坏锭子,慢慢地有了经验,一直在优化工作流程。“比如有时候天气不好,一下雨刮风断头就较多,我就多巡回几趟,而纱锭还有10圈以上时不能换,换得早容易断线头,在差两三圈的时候换最合适。”

  郝建秀琢磨出的方法很管用,她的看锭能力逐渐提高到600锭,每天出的白花最多为6两,最少为2两,连续7个月平均皮辊花率仅为0.25%,为全国中等水准的1/6。这一成绩得到中国纺织工会全国委员会的重视。

  她的方法被称为“郝建秀工作法”。中国纺织工会组建由工程师、细纱优秀工人及党委、团委、工会干部等17人组成的郝建秀工作法研究委员会,将其定型,并决定在全国纺织工人和技术人员中推广,“掀起全国纱厂生产的革新运动,达到提高产量、质量,减少相关成本之目的”。

  “假设全国细纱职工学习郝建秀工作法,使皮辊花率平均降低到青岛的中等水准,一年可以多产27113件,增加生产的超额利润,就可以买50架战斗机,把这些飞机拿去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,就能消灭更多的侵略军。”

  这是1951年8月,中国纺织工会主席陈少敏在华东纺织管理局青岛分局、中国纺织工会青岛市委员会举行的细纱会议上算的一笔账。那场会议上,郝建秀已经出名,她被授予一面“发扬工人阶级的创造性和积极性,推动人民纺织工业胜利前进”的锦旗。

  那时在青岛的工人中,发掘出一批具备吃苦耐劳精神的青年楷模,郝建秀是其中的佼佼者。虽然“之”字形的巡回工作法并不高妙,但她的工作法的关键就在于“用心”。在新中国成立之初,由一位如此年轻的工人发明出行之有效的办法,有助于激发当时工人的工作热情和主人翁意识,表现新中国“工人当家做主”的制度特点,郝建秀由此被树为全国工人学习的典型。

  获得锦旗后不久,郝建秀当选为全国纺织工业系统劳动模范。资料显示,在她所在的车间,人手一本“郝建秀工作法”小册子,工人们每天上班都要揣在口袋里。而从1951年10月开始,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,《人民日报》几乎每天都有关于郝建秀或其工作法的报道。

  郝建秀所在班组成为“郝建秀小组”,“郝建秀工作法”首先在她的同事间推广。她的班组的皮辊花率不断下降,至1952年4月,全组皮辊花率降到0.28%,已接近郝建秀的水平,站在“增产节约运动”的潮头。当年,中国纺织工会组织了郝建秀小组竞赛,得到全国400多个企业班组的响应,“郝建秀工作法”走向全国。资料显示,推广这个工作法后,全国细纱挡车工的看锭能力普遍由400锭提高到600~800锭。

  不仅如此,作为全国工业与交通运输系统出现的第一个科学工作法,“郝建秀工作法”抛砖引玉,使总结“工作法”也成为热潮。资料显示,郝建秀受表彰后不久,她所在的工厂就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各类机械操作的工作法,仅1951年青岛的团员青年就创造出17种新的工作法,而后全国又相继出现如天津的“五一织布工作法”、上海的“五三织布保全工作法”等80余种新的工作法。甚至在1956年的第二次全国劳模大会上,赵孟桃和裔式娟因学习郝建秀工作法得当,而获得全国劳模的称号。

  郝建秀因自己的功劳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。待她年满18岁,她作为人大代表,参加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。1954年,她进入中国人民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学习,那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,培养工兵干部的场所。毕业后,她又考入华东纺织工业学院,之后回厂担任技术员。30岁时,她调任青岛国棉八厂副厂长,后到山东省任职,直至山东省妇联主任。“文革”结束后,郝建秀上调中央,历经沉浮,在2008年以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身份,届满退休。

  (参考文献:《纺好纱织好布》,郝建秀等著,中国工人出版社;《与青岛》,杨来青著,青岛出版社;《李沧区志(1994~2004)》,陈兴泉主编,方志出版社)

  郝建秀因自己的功劳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。待她年满18岁,她作为人大代表,参加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。1954年,她进入中国人民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学习,那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,培养工兵干部的场所。毕业后,她又考入华东纺织工业学院,之后回厂担任技术员。30岁时,她调任青岛国棉八厂副厂长,后到山东省任职,直至山东省妇联主任。“文革”结束后,郝建秀上调中央,历经沉浮,在2008年以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身份,届满退休。